mardi 24 mai 2011

第13次研讨会:宋鲁郑所拟提纲 《中法关系的制约与推动因素》

议题中法关系:制约与推动因素

时间: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17点开始(本次为2011529

地点88 Rue de Province 75008 paris 天府酒家

地铁Metro 79LAFAYETTE  或者 RER A AUBER

主讲人:宋鲁郑

主持人:刘学伟 王龙蒙

研讨会网站:http://shishisalon.posterous.com

研讨会规则:

1、第一轮发言每人五分钟,含自我介绍及主要观点陈述,如超时将由主持人终止。各成员尊重他人发言,不插话打断。

2、第二轮首先由主讲人回应。随后自由发言,既可继续陈述已方观点,也可回应他人立场。发言虽无时间限制,但应立求简洁明了。其间,也可以即席争论,但建议不同看法可在自己发言时回应。

3、第三轮不限时间、不限次数,自由争鸣。

420时左右会餐(自选),继续交流。每人餐费为5欧元,法律系、政治系、社会系、新闻系、经济系及与此相关专业的学生免费用餐。餐料标准仍为10元。 

5、研讨会主持人采轮换制,自由报名。主持人负责选定议题,按规则主持研讨会。

宋鲁郑所拟提纲:  

中法关系的制约与推动因素

中法两国都是全球性大国,对世界的和平、发展、安全有着共同的责任。因此,2004年,中法两国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既是两国的需要,也是世界的需要。但毋庸讳言,战略共识的确立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,事实也证明,仍然有很多因素对这种战略伙伴关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。

 推动因素:

1、地缘政治:中法两国相隔万里,没有核心地缘政治利益冲突。合则两利,分则两损。双方在许多敏感地缘政治问题超脱。比如法国积极推动中国成为G8成员和解除对中国的武器禁运,但日本就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,坚决反对。

   2、国家全球战略:中法做为全球和地区性大国,面对美国一国独大的局面,都希望建立多极化世界。

3、双方同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,有着相近的份量。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,可出现“1+1大于二的效果。

 4、双方共同面临改革世界金融体系、反恐、气候变暖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全球性挑战。

制约因素:

1地缘政治:双方相隔万里,因此缺乏核心共同地缘利益。所以重视不够,易发生冲突。而且一旦冲突发生,双方修复的动力不足。

2008年中法关系瞬间恶化----不是事涉两国重要的经济、政治利益,而和法国无直接关系的西藏。直到20105月法国总统萨科奇才第一次访问中国,同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才第一次访问法国。但2010年中美关系动荡和紧张,201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访问了美国。这和美国在东亚的存在以及双方在全球利益上的密切有关。另外一个例子是中加交恶。持续长达近五年的时间。

  2、双方文化不同。中国儒家文化保守、宽容和内敛,极少干预他国事务。信奉“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法国属基督教文化,受基督教传教文化影响,有根深蒂固的“教徒和异教徒”的意识,易对他国事务指手划脚。信奉“已所欲,施于人”。

3、双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均有差异。整体上,中国是一个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注重集体主义的社会。政治上是国家主导下的民本主义。价值观的核心是责任。法国则是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社会,强调民主主义。价值观的核心是权利。因此,在人权等事务上有不同理解和立场。

 4、 双方政治制度不同。中国的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,可以保证在国际事务的一种声音,制订稳定和长远的外交政策。法国是多党制国家,有基 于政党利益的政争和党争。国家利益和政党利益时有冲突。比如当中法关系好转之际,在野党执政的巴黎市政府仍然可以授与达赖荣誉市民称号。此外,由于有政党 轮替,外交政策也往往会随之发生变化,从而增加了中法两国关系的不可预测性。

. 5、双方合作和需要更多的是政治层面,缺乏经济合作的支撑。这也影响了中法关系抗击风险的能力。2010年,中法双边贸易额达到400亿美元,但同期中德两国已经超过1600亿美元。

 6、法国的外交政策受欧盟框架影响,在一些事涉中国重大利益的议题上难以发挥作用。如取消对华军售禁令和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。

     7、中法关系与法美关系的逆相关性。法美关系良好,中法关系则易生波澜。法美关系恶化,中法关系必紧密。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,就与法国退出北约走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有关。2004年中法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,也是由于法国反对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导致法美关系严重倒退。

 建议

1、加深彼此了解,尊重各自核心利益和选择不同发展道路的权力。对于中国来说,核心利益就是台湾、西藏国家统一。2、加强经济合作。

Aucun commentaire:

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